比亚迪深陷舆论围剿: 谁在导演这场抹黑大戏?
- 2025-07-29 05:23:58
- 500
当一家企业从行业追随者成长为领军者,伴随赞誉而来的,往往还有看不见的暗箭。近年来,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一路领跑,却频频陷入舆论漩涡。从国足赞助风波到成都天府机场“失控”传闻,一场场指向明确的舆情风暴接连上演。这究竟是偶然的争议叠加,还是有预谋的抹黑围剿?背后的真相,值得每一个关注中国制造业的人深思。
一、现象:两起风波中的“异常信号”
近期围绕比亚迪的两起舆情事件,看似孤立,却处处透着刻意为之的痕迹。这些被精心设计的“舆论陷阱”,通过扭曲事实、煽动情绪,将一家专注技术与担当的企业推向了风口浪尖。
国足赞助风波:善意被曲解的“文字游戏”
7月10日,比亚迪宣布携手青训组织“中国足球小将”,资金将专项用于青少年足球培养——这是企业对中国足球未来的长期投入,无关短期商业回报。但仅仅8天后,7月18日,社交平台突然涌现大量“抵制国足赞助商”的言论。有心人故意将“赞助青训”简化为“赞助国足”,精准踩中公众对国足的负面情绪。短短48小时内,“抵制比亚迪”的话题被推上热搜,仿佛这家企业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
天府机场事件:被剪辑的“失控剧本”
7月24日,一段“比亚迪车辆在成都天府机场失控转圈”的短视频在网络疯传。视频中,司机蒋某因情绪激动的操作被断章取义,配上“刹车失灵”的解说,瞬间点燃舆论。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警方尚未调查,比亚迪官方也未发声,负面话题却已通过短视频平台“病毒式”扩散,甚至有营销号提前备好“技术缺陷”的评论模板。更巧合的是,当晚正是比亚迪海狮06的发布会,大量不明真相的网友涌入直播间刷屏“失控”;而前一天,“懂车帝”刚发布比亚迪车型的测试数据——这场舆情,恰似一场精准的“注意力转移”。
两起事件的传播路径高度相似:先是区域性媒体集中发声,再由网络大V与营销号联动扩散。足球赞助争议中,“抵制”“赞助商=国足”等标签化用词被统一使用,形成舆论共振;天府机场事件里,“刹车失灵”的未经证实言论被批量转发,短视频平台的点赞量远超正常事件热度。这种有节奏、有分工的传播,显然不是自发形成的“民意”,更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抹黑行动。
二、深层:舆论场的“三重绞杀”
比亚迪的舆情困境,本质上是当下网络生态与商业竞争的缩影。当造谣成本低于辟谣成本,当流量优先于事实,当商战披上“舆论外衣”,一家企业的正当发展便成了被攻击的靶子。
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比亚迪失控”的谣言视频动辄收获数万点赞,而官方发布的辟谣信息,点赞量往往只有几千。这种失衡背后,是部分网民缺乏独立判断能力,容易被情绪化内容裹挟。更有人利用这一点:一张模糊的截图、一段剪辑的视频,就能编造出“技术缺陷”的故事;而企业要澄清,需走流程、摆证据、做科普,等信息传达到公众耳中时,谣言早已深入人心。
部分区域性机构媒体、官媒新媒体早已背离“客观中立”的原则。为博眼球,它们随意分发未经核实的信息,甚至故意放大负面情绪。比如天府机场事件中,有媒体在标题中直接使用“比亚迪失控”,却对后续警方“司机操作失误”的通报选择性忽略。有些自媒体更是将“黑比亚迪”视为流量密码:标题党、断章取义、拼凑细节,用“霸凌”“绞杀”等极端词汇煽动对立,完全罔顾企业的实际贡献。
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军者,比亚迪的市场份额与技术优势让同行倍感压力。而“舆论战”成了部分企业眼中“成本最低的商战”:雇佣水军刷评、买通营销号抹黑、策划“黑公关”事件……通过制造“技术不可靠”“品牌有问题”的印象,试图动摇消费者信任。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比亚迪,更破坏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良性竞争环境。
三、小结:“孤勇者”不该在风雨中独自前行
比亚迪的遭遇,不是一家企业的孤立事件,而是中国制造业在崛起过程中必然面对的挑战。当我们看到这家企业的努力与担当被辜负,看到“善意”被曲解、“创新”被抹黑,不该沉默。
从坚持垂直产业链自主研发,到用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技术打破外资垄断;从赞助龙舟队弘扬传统文化,到投入青训助力足球发展——比亚迪一直在做“难而正确的事”。它让中国新能源汽车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让“中国制造”在全球舞台有了话语权。正如网友所说:“它顶在前面扛压力,就该被这样对待吗?”
赞助青训本是企业担当,却被污蔑为“蹭热度”;司机情绪化操作的个案,却被上纲上线为“技术缺陷”。这种“欲加之罪”,让人心寒。中国制造业的崛起,需要企业的坚守,更需要舆论的理性。我们可以批评企业的不足,但不该用谣言将其钉在耻辱柱上;我们可以讨论行业的问题,但不该为“抹黑”推波助澜。
从胖东来被网暴,到比亚迪遭围剿,近年总有声音试图给优秀的中国企业套上“舆论绞索”。这背后,或许有商业竞争的恶意,或许有对“中国制造”的不信任。但我们必须清醒:今天可以抹黑比亚迪,明天就可能轮到任何一家努力向上的中国企业。对谣言的纵容,就是对创新的扼杀;对恶意的沉默,就是对进步的背叛。
比亚迪的故事,是中国企业在舆论场中艰难前行的缩影。那些指向它的“暗箭”,射中的不仅是一家企业,更是中国制造业向上生长的信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或许无法阻止谣言的产生,但可以选择不做谣言的传播者;我们或许无法改变所有偏见,但可以选择看见真相、坚守理性。
因为,我们终究需要更多像比亚迪这样的“孤勇者”——而他们,不该在风雨中独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