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私有化背后: 吉利终于承认自己错了

  • 2025-07-19 15:46:48
  • 589

2024年5月11日,极氪汽车在纽交所挂牌,首日收涨34%,彼时估值为69亿美元。仅14个月后(2025年7月15日),极氪宣告私有化退市,母公司吉利以每股26.87美元ADS现金对价或股份置换方案发起全资收购。在中国新能源车企激烈洗牌的背景下,这样的反转并非孤例,但极氪的案例尤为特殊。

作为一个在2021年才宣布成立的新品牌,极氪曾是吉利押注高端新能源赛道的最大筹码。它脱胎于领克,背靠浩瀚架构和“三电”技术,自诞生之初就站在集团资源的最顶端。款车型001凭借猎装设计和技术配置,迅速成为30万级国产纯电标杆,交付192天销量破万。

但这一切在2023年后急转直下:一年之内,极氪001经历三次大改款,“一年磨三剑”,“新款不加价”引发车主维权;产品矩阵也未达预期,多款新车型无人问津;同时,智能驾驶研发被曝出内部多条技术路线并行,资源分散拖累进度。

与此同时,高管频繁更迭、营销翻车不断,从碰瓷小米、举报博主到起诉车主,极氪迅速失去品牌公信力。管理层在销量焦虑与资本压力下转向短期化操作,彻底背离了“科技豪华纯电”定位。极氪007最终被车主戏称“电动纳智捷”,而品牌本身也沦为负面话题的中心。

资本市场对极氪的耐心早在2023年就所剩无几。估值大幅缩水、发行自购、交易惨淡,再叠加中概新能源板块整体冷却,极氪的美股之路最终以“低估回购”告终。。

这场退市,意味着吉利正式结束“独立高端”的幻想,也标志着极氪作为一家新势力的终局。而回看这五年——极氪既是新能源热潮的缩影,也是吉利高端化路径上最具争议的一次尝试。

独立新势力的神话

极氪不是一个从容诞生的品牌。

2020年9月,北京车展,浩瀚平台首次亮相,展示车仍挂着“Lynk&Co ZERO”的标识。彼时新能源转型的压力已压在领克头上,但彼时“极氪”这个名字尚未诞生。直到2021年3月,吉利高层在杭州一间封闭酒店内,仅用一个月时间仓促敲定品牌命名、产品规划、供应链体系和销售渠道,这不是规划水到渠成的产物,而是对新势力泡沫与估值红利的应激反应。

背后的操盘手是安聪慧,李书福最倚重的“舒适型干将”。在吉利内部销量触顶、品牌老化之际,极氪被寄予厚望,几乎承担起“第二增长曲线”的全部想象。从一开始的品牌独立,到团队大幅挖角蔚来,销售体系照搬特斯拉直营模式,再到APP、门店、客服系统完全重建,极氪像是一场披着“新势力”外壳的“吉利二次创业”。

极氪001是这场快节奏变革的首个成果。这款原本为领克准备的车型被转投极氪,成为品牌首车。2021年4月发布即爆红,定价30万以上,全年销量达7.2万辆,迅速确立在新势力阵营中的声量。同年8月,极氪完成5亿美元Pre-A轮融资,投后估值高达89.3亿美元,投资方包括英特尔资本、高瓴创投、宁德时代与博裕资本。2023年再获7.5亿美元A轮融资,估值飙升至130亿美元——吉利此时已明确传递对标蔚来的意图(当时蔚来市值约420亿美元)。

这一轮豪赌并非首次发生在吉利。早在2007年,帝豪、全球鹰、英伦三品牌试图以多品牌策略细分市场,结果因产品重叠与资源浪费惨败,2014年被统一为“一个吉利”。而极氪虽依托SEA浩瀚平台重新出发,却难逃历史重演。为强调“新势力”身份,其从一开始就剥离领克渠道,砸重金自建直营体系,结果导致领克纯电项目被抽空、极星品牌错位——从平台到渠道再到定位,集团内多个品牌进入自相竞争的“内战状态”。

更现实的是,极氪的IPO计划几乎从诞生起就被写进剧本。2022年,在新势力概念尚未彻底坍塌时,赴美上市成为最优解:一方面是港股、A股给不了估值溢价;另一方面则是内部已达成共识:极氪独立上市冲高,母体吉利即可在资本市场获得整体估值重估的“母凭子贵”效应,摆脱老旧燃油车和营运车形象的束缚。

极氪的独立,是靠组织移植、渠道重建、供应链拆分硬生生塑出来的体系。它的崛起快,但也意味着集团付出的资源代价巨大,原本平衡的沃尔沃-吉利-领克矩阵被撕开口子,自主研发、品牌定位与销售体系三线并行,不可持续的命运,马后炮一下,似乎一开始就注定了。

从第一天起,极氪就站在了被拔高的估值悬崖上。它的确赶上了好时候,也在市占率和品牌影响上打出了一手好牌,但它更像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不具有穿越周期的能力。

走向失控,好牌尽失

极氪真正的问题,不是卖得不好,而是卖得太急。

2023年,极氪001迎来一系列“焕新版”。按常规节奏看,产品小幅升级理应常态化。但2024年成了极氪的失控元年,这种节奏变成了舆情灾难——2月27日发布24款001仅5个半月后,8月13日再推25款001,智驾系统从Mobileye切换为自研浩瀚2.0,起售价反降1万元。而极氪的补偿方案——1万元购车券或未排产订单免费升级——被近万名投诉车主斥为‘羞辱性补救。

这不是更新迭代的问题,这是失控的危机。尤其在CEO安聪慧带笑回应“001是半成品,为狙击小米提前上市”之后,原本忠实的用户群开始出现信任崩塌。一位车主说得直接:“花三十万买了个电动纳智捷。”

营销上的连环翻车也不断刷新大众认知下限从策划‘007对撞测试’到高管关海涛的辟谣悬赏(奖励提供“新款001谣言”线索者一辆7X),极氪试图以激进话题压制对手。然而8月13日25款001的发布,使关海涛的7月辟谣沦为笑柄,其微博遭“自送新车”刷屏。当杭州车主拉出‘一年磨三剑’横幅时,极氪选择以报警应对舆论,彻底激化用户对立。

与此同时,极氪自主规划的产品接连失利。X、MIX、007几乎全部月销腰斩。极氪X被批“价格、空间、定位三重失衡”,极氪MIX被车评人吐槽为“生而没有目标”的怪胎。这些产品不是市场调研后的结果,而是孤岛团队内部决策的产物。据一位前员工回忆:“MIX的项目立项会上没人说‘这玩意能火’,但有人说‘这个是上面拍板的’。”

事实说明,极氪的成功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领克电动平台上的——001、009本就属于领克新能源产品线,后被划入极氪独享。反观极氪真正“独立开发”的车型,却几乎集体哑火。这不仅暴露出极氪产品规划能力薄弱,也体现了战略路径本身的悖论:它既想成为一个“全新造车势力”,又必须依靠吉利老体系输血,既讲求高端豪华,又舍不得资源倾斜导致其他板块失衡。

更深的隐患来自内部。过去两年,吉利旗下多个子品牌陷入“窝里斗”式内耗。软件不统一、智驾各搞各的,银河、领克、极氪三套系统并行开发,一边分裂,一边抢资源。2024年中,吉利高层会议内部就此点名批评极氪团队,称其“舒适惯了”,过度依赖集团资源却反哺有限。而对于安聪慧系团队,李书福已不再像三年前那样绝对信任。极氪失控的产品节奏与极度激进的短期目标,已经偏离了当初“对标管理、自我超越”的集团文化底线。

在市场层面,比亚迪销量破500万辆,产品高度复用、平台效率碾压全行业。吉利坐不住了。2024年9月《台州宣言》宣告终结“多品牌赛马”,先是几何与银河合并,再是领克与极氪整合,最终,在2024年底,吉利控股主导下,极氪宣布与吉利汽车合并,彻底结束了这场“独立豪华梦”。

私有化背后:一场迟来的认错

极氪的私有化,像是吉利对过去五年战略冲动的反思与修正。不是为了讲新故事,反而像是给旧叙事划上句号。

这桩私有化交易的最大意义之一,是打破了过去一年困扰吉利估值的“极氪锚点”。在极氪上市后,资本市场对吉利的定价逻辑一度被简化为:吉利=极氪市值×持股比例。随着极氪股价下行,吉利的估值被硬性绑定,形成下压。而此次交易完成后,这一价格联动链条被切断,吉利有望重新被作为一家综合汽车集团估值,打开二级市场股价重估的空间。

这笔交易在财务层面也算得上划算。极氪的一级市场估值曾高达130亿美元,而此次私有化总对价仅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1.9亿元),不论是选择全现金还是换股方案,成本相较当初的一级估值都有大幅折让。若采用全部换股方式,吉利预计增发股份不超过10.98亿股,仅占扩大后总股本的9.8%,对控股稀释影响可控,换回的是一家具备技术底盘、品牌势能与用户资产的纯电品牌。

合并之后,极氪不再需要为维持估值和上市节奏频繁推新、拔高指标,过去一年“三连焕新”带来的开发与舆情成本,可以用集团统一节奏消化。极氪所需的研发、平台、智驾系统,也可全面接入吉利现有体系,显著摊薄固定成本,提高整体利润率。尤其在智能化、电动化已从炫技走向控本的背景下,资源复用带来的成本优势,将直接影响极氪在20-30万元纯电市场的竞争力。

对于吉利自身来说,收回极氪,不只是吞下一家子公司那么简单。现在,极氪不再是“对标蔚来”的讲故事样本,而是集团在高端新能源市场的拳头产品,这使得吉利整个集团的估值逻辑可以全面向比亚迪看齐。当然,极氪曾经对标奥迪的梦怕是已经破碎。

交易的执行结构也尽可能压低了不确定性。极氪ADS持有者可选择现金退出或换股入场,香港散户则默认现金,对流动性影响最小。终止条款设置清晰,时间表锁定在2025年底,市场消息透露将在今年10月前完成。从最新进展看,股东与监管层面未见重大障碍,这意味着吉利将很快完成这笔资本层面的整合闭环。

归根结底,极氪的独立试验结束了。它曾为估值冲高而生,如今以现实成本落地。从独立品牌到集团资产,极氪并未消失,而是完成了从金融资产到产业单元的身份切换。对吉利而言,这笔买卖更像一次逆周期捡漏:既止损了品牌内耗,也重建了估值坐标。

回归母体之后,如何重新出发

极氪品牌独立五年后再次归于“一个吉利”的战略体系之中,深层次看,可能标志着吉利对过去几年“新势力复制实验”的终止,也意味着集团资源、品牌结构和战略节奏的一次重新集结。

整合之后,吉利真正要做什么?

对于吉利而言,整合极氪首先是一项运营效率工程。过去几年,极氪虽然在新能源高端市场建立了一定口碑,但集团内部资源分散、平台重复、品牌定位交叉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2025年初,吉利高层在《台州宣言》中正式提出“聚焦、整合、协同、稳健、人才”五大战略方向,标志着品牌重组正式推进。极氪并入集团,是整个战略的关键一环。

最突出的问题来自整合成本。吉利CEO桂生悦在5月财报会上明确指出,集团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系统整合过程中遭遇阻力,核心矛盾是:极氪作为独立公司时,拥有一套独立的激励体系和研发流程,与吉利集团内其他品牌之间缺乏协同机制。在产品开发上,同一平台重复造车的现象频繁出现。2024年底至2025年初,吉利曾在20-30万元区间同时投放四款相似配置车型,分别挂载极氪、银河、领克等品牌,在内卷的新能源市场形成了资源内耗。

安聪慧回归整合后,提出的目标是压缩产品数量20%、降低研发费用率5%、降低BOM成本3%。领克与极氪的整合是第一步,接下来银河与几何、翼真、雷达等品牌的并入,也将完成“品牌归一化”。未来极氪直营渠道或将与银河共用体系,售后与智驾服务也同步整合。这些都是极氪从“估值样本”转为“集团组成部分”所必须完成的调整。

《吉利汽车与极氪签订合并协议》的新闻通稿写道:“合并后的吉利汽车将实现对燃油、纯电、插电混动、醇氢电动等多种动力形式的全面覆盖”,“完成对主流、中高端及豪华汽车市场的全方位布局”,各个品牌在不同方向协同发力的格局,看来就是本次私有化后吉利对自身的构想。

整合完成之后,极氪的角色将更接近于吉利体系内的“中高端纯电主力军”。当前,吉利在20万元以上新能源市场仍有较大空白。2025年上半年,极氪销量超过23万辆,但年度目标完成率仍不足25%;在同一期间,小米SU7已交付超15万辆,单款销量就逼近极氪全线产品。这使得极氪不仅要承担整合责任,还要承担“打赢中高端战役”的市场任务。

集团高层对整合效果持乐观态度。在“一个吉利”说明会上,吉利方面预计整合将带来至少10亿元级别的成本优化,其中研发效率提升可达20%,营销与运营成本下降约10%-20%。而极氪2025年新推出的007GT,其定价策略和成本结构,也已经体现了整合后的结果。

这一轮整合并不意味着所有品牌都将被统一收编。桂生悦明确表示,沃尔沃、极星、莲花等吉利参股品牌不会纳入此次整合范围,主要任务仍是理顺集团内“全控品牌”的协同逻辑。过去那种“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打法,在成本端与战略执行效率上已不再适用。

关键在于,极氪要在归队之后,迅速在产品力、组织协同和市场定位上交出成果,否则它依旧会沦为集团内部结构失调的放大器。在当下这个产业窗口快速收缩的阶段,没有哪一个品牌能靠讲完一个故事就获得喘息机会了。桂生悦就说过:“时间不等人,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的环境,留给吉利汽车的容错空间已非常小。”

在比亚迪持续突破、华为强势入局、小米电车势如破竹的当下,整合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留给吉利试错的窗口已经不多。极氪的回归,为吉利赢回了一次修正路径的机会,但真正的答案,还得在下一个爆款上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