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REAL国内发布One Pro这天,聊聊它与谷歌的合作和XR未来 | 电厂

  • 2025-07-23 13:07:42
  • 830

XREAL创始人兼CEO徐驰与产品负责人刘宗楷共同亮相,在刚刚迁址的XREAL北京办公室,为少数媒体介绍了OnePro的技术与功能细节。

这次发布活动上,徐驰最信任的创业伙伴、XREAL联创兼AI与算法负责人吴克艰没有出现。

媒体视野之外,他正在全力投入另一款备受关注的新品研发。这就是在谷歌年度盛会I/O2025大会上,谷歌和XREAL共同揭幕的、名为“ProjectAura”的智能眼镜,后者预计于2026年一季度正式发售。

很难说对XREAL而言,OnePro与Aura究竟哪个的战略意义更重要——前者是目前在售的最新一代、搭载自研芯片的旗舰新品;后者则是全球第二款搭载AndroidXR平台的官方设备、也是首款搭载AndroidXR的OST设备。

甚至在本次主题为OnePro的媒体沟通会上,徐驰也在开场环节,花费了过半篇幅为Aura做预热。XREAL在自己的海外社媒账号上,也曾发布过Aura是“OneBetter”的陈述。

徐驰讲道:“(ProjectAura代表着)我们的硬实力赢得了全球一线的、最好的合作伙伴的认可。XREAL作为一家创业公司九年以来,终于看到最终极的AR体验要成熟了、所需最主要的要素都ready了。”

XREAL创始人徐驰于OnePro北京媒体品鉴会

Aura项目诞生还有另一个重要背景,当XR眼镜在2025年深度走入消费者视野,市场玩家前所未有地增多。这一年里,不论是RokidGlasses的演讲题词功能冲上热搜,还是1999元起的小米首款智能眼镜高调发布,抑或美瞳品牌Moody、珠宝品牌老凤祥等各类厂商跨界智能眼镜,都在一次次地完成对用户心智的培育。

“ProjectAura”在这样的背景下官宣,显露出谷歌想要凭借AndroidXR“杀回”XR市场的决心;对作为创业公司的XREAL而言,更是一次重要下注。

最终ProjectAura能够提供怎样的产品体验,意味着某种里程碑式的产品定义是否可能实现、进而是XREAL能否在这各方跑马圈地的关键期完成市占率的“关键一跃”。

尽管目前ProjectAura的产品定义与技术细节未完全公布,市场已经出现对其的种种猜测:

有人将其称之为GoogleGlass的“复活”、有人称其必须绑定另一台安卓设备才能使用、Android系统或将在XR市场复刻其在手机领域实现的辉煌……

XREAL联合创始人、ProjectAura负责人吴克艰

针对种种猜测和观点,我们与XREAL联合创始人、ProjectAura负责人吴克艰聊了聊。

吴克艰是SLAM、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领域专家,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后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曾任GoogleTango、DaydreamSLAM算法核心研究员,并于2017年联合创办XREAL,任算法和AI负责人。

以下是与吴克艰的对谈:

谷歌入局后:“起码在海外,未来没必要再自研安卓XR系统了”

Q:搭载AndroidXR之后,智能眼镜产品在软件体验上会有什么不同?

A:说到软件,首先就是所有手机安卓乃至安卓生态上的应用,都可以原生地、无缝地在AndroidXR系统支持的设备上直接使用。

而这些功能,我们之前借助BeamPro已经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但之前我们做BeamPro的时候,出于没有权限、对安卓的理解不够深入以及其他原因,有一些难以做到极致的部分,现在可以做到更好。

第二就是谷歌为了推广AndroidXR,把自己所有的应用全部做了XR分叉的应用,所以AndroidXR设备会自带YouTube、GoogleSearch等等应用应用,而且不是2D平板式的效果,而是把它空间化、3D化地呈现。

第三就是原生的支持,比如从接口上,AndroidXR会支持行业当下所有主流的XR生态,比如基于OpenXR、基于Unity开发的3DXR应用。可以说谷歌考虑得非常全面,把所有2D、3D的内容都囊括了进来。

以及AndroidXR做到了整体AI化,不只是Gemini这种model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把操作也进行了AI化。

相比较大家之前采用的外接手柄、键鼠等的解决方案,可以实现更原生的眼动操作等等,并且还支持一些多模态的交互——比如用户在打游戏的时候遇到障碍,可以直接语音召唤Gemini打开YouTube,梳理出游戏攻略。

Q: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未来在海外市场XREAL就没必要做BeamPro了?

A:我会这么看,BeamPro会是一个能满足Aura部分功能的、性价比的产品,因为它毕竟有价格优势(BeamPro定价1299元起)。所以BeamPro依然有存在的价值。

BeamPro本身就相当于一台安卓手机,主打的使用场景是在佩戴眼镜时,帮助我们把平常在安卓手机上喜欢的影视娱乐游戏的一些内容,更好地呈现在视野内。

在3D内容开发方面,我知道也有开发者拿BeamPro做开发,但毕竟它的算力不是特别强,只能用来开发一些比较轻量的3D应用,如果真正想面向一些较重的开发者场景和B端场景的话,Aura是更适合的。

所以BeamPro我们肯定会持续支持,但眼镜一定是我们的主战场,至于眼镜连接的设备,要看我们后续的一些布局和一些规划。

至于你要是问非谷歌合作的、下一代的BeamPro,至少短时间之内不会看到。

Q:随着AndroidXR的成熟,友商的某些产品或者模式可能会被颠覆或迭代掉吗?

A:现在整个行业里除了苹果、Meta有自己的一套(系统),其他玩家都是基于谷歌的AOSP在做系统。我们之前也是。

我个人的观点是在谷歌官方已经出了XR系统这样一套东西的前提下,至少在海外、在空间计算这条技术路线上,如果你本来就是基于安卓做的系统,那么包括XREAL在内的行业玩家,就没有必要继续再做这件事情了。

Q:但我们可以看到,联想、星纪魅族、雷鸟、李未可……很多品牌都还在持续发新品、也还在海外售卖。颠覆还没有发生?

A:所以我刚刚强调的变化是发生在空间计算的平台上,而你说的这些产品都是空间显示的路线。

空间显示指的是比如3DoF、6DoF的带定位的显示,或者就是纯投屏的产品,可以连接各种设备,性价比更高;空间计算产品开启的是更未来的体验,比如3D应用,比如6DoF手势交互这种场景理解能力,对算力等等资源消耗的要求更高,也会更贵一些。

在空间显示这条路线上,大家的做法都是不限平台的。因为市场里不光有安卓这一个平台,还有很多跨平台的、其他的操作系统和平台,这些事情我们也已经在做,也需要一直继续往下做。因为安卓是不可能一统所有的这些硬件。

AndroidXR生态拓展之道:选Alpha合作伙伴,未来将推出轻便型AI眼镜

Q:XREAL是什么时候知道谷歌想做AndroidXR这件事情,并加入计划中的?

A:肯定是有几年了,具体的时间我可能没办法说。我能说的是很早就有接触。

之前,谷歌先和三星谈了一个VST的合作,然后开始寻找OST的合作伙伴,很快就开始和XREAL谈。2024年年初,我们就已经进入很密切的沟通。

从发展AndroidXR的角度,谷歌需要更多的硬件厂商。谷歌的做法是在每一个硬件形态上选一个leaddevice、或者被他们称为“Alpha”的合作伙伴,然后再去做scale(扩展)。

在2024上半年、四五月份时,我们给谷歌展示了一台原型机,谷歌的CEO桑达尔比较看好。接下来又经过了几个月的商务洽谈,最终在去年第四季度正式确定了合作关系。

在2024年的12月份,谷歌在一场面向开发者的小规模会议上,首次官宣了和XREAL的合作,但当时没有披露具体内容,但合作框架已经基本成型。

谷歌在VST的这种头显形态上选择了三星,在AR的OST路线上选择了XREAL,后面在AI眼镜形态上还会拓展其他的合作伙伴。

Q:OST市场类似产品形态的品牌并不少,比如说国内有所谓“XR四小龙”,还有Viture、EvenRealities……这些不在谷歌接触范围之内吗?为什么是XREAL拿到机会?

A:首先我相信谷歌和它团队中的很多人本身就是XR行业的老兵,对整个生态的技术格局和市场格局非常了解。

其次谷歌在为这样的一个战略级项目选择合作伙伴时,一定是经过了由下到上,从技术到管理到leadership的层层agreement和review。

我相信他们绝对是接触过这个行业里,可能是所有的主要的玩家,再从市场、技术的角度都经过极度认真的评估,最后才得出结论。

从技术信仰、市场、技术的角度来说,XREAL都是能够经受谷歌的评估的。信仰的方面,XREAL作为一家8年多的创业公司,从成立的第一天一直坚定地的做AR眼镜,没有做过任何别的东西。

从市场的角度,XREAL是过去连续三年的市场marketleader,到目前为止硬件产品的出货量超过了60万也是领先的。

另外技术方面,谷歌只是提供软件平台,它需要和硬件厂商共同去定义Aura这一整套安卓XR的系统,而市场里很多品牌都在做一些整合,谷歌也看中了我们自研芯片的能力——我们都一致认为在分体式的AR眼镜上,在眼镜端有一款co-processer(协处理器)的芯片非常重要的。

Q:谷歌的机会不容错过,但在做决定之前,有什么需要考虑或是审慎思考的部分吗?

A:当然,对于这种战略级的项目,我们肯定有认真讨论过收益和darkside。

这个项目的合作方除了谷歌和XREAL,其实还有高通,这是一个三方的合作,因为产品里要用上高通的芯片。

三方合作本来就意味着更复杂的沟通机制和更高的协作门槛。再加上作为一家中国的创业公司,XREAL要和两个全球科技巨头进行深度合作。我们要面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无论是在合作模式上还是某一些方面的话语权上,会明显地感觉到大公司的相对强势。

第二个点就是像Google这样的公司,本身技术门槛极高、流程极其严谨。无论是硬件设计、系统架构、还是用户体验,每个模块的推进都需要经过谷歌相关领域专家的逐步评审和验收,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

这对我们来说当然是一个挑战,也是一次从流程、规范到执行力的全面升级。

要在项目有限的时间内以我们有限的资源去实现一些功能,中间也会有一些来回拉扯的过程。

Q:ProjectAura官宣后,有人把它定位为“GoogleGlass的复活”,你怎么看?

A:我觉得这个不太准确,甚至可以说是对项目的误解。ProjectAura从面世到销售,产品主体始终是XREAL的,当然谷歌和AndroidXR的名字会出现在上面,但XREAL作为第一品牌是毫无疑问的。

至于GoogleGlass,实话实说Aura和GoogleGlass没有半毛钱关系。GoogleGlass已经是多个时代之前的产品,相关团队也早已完全迭代。

但另一个角度,尽管谷歌过去十多年在XR方面出现过战略或者方向上的问题,也曾公开反思过对硬件供应链复杂度的低估,继而全面转向软件。但据我所知,在这十几年里,谷歌对XR的投入从来没有间断过。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Aura是谷歌在XR投入上的一个延续。

Aura想做空间计算天花板,但国内短时间内还用不上

Q:你怎么平衡原有的工作,和Aura项目所带来的工作量?

A: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起得早点睡得晚点吧。

现在至少一半的时间都花在谷歌的项目上,每1到2个月,也得去美国待一段时间。

最近在国内因为时差的问题,每天上午我都需要跟谷歌开会。要讨论的条线非常多,因为谷歌把工程分得很细,项目管理、商务BD、硬件、软件……而且硬件软件是两个大门类、里面还涉及很多具体的讨论。

这些事情分开来,每天都需要和他们开不止一个会,会后再去处理项目相关的各种事情。

公司内部原有的一些算法或其他工作的问题,一般要到了晚上偏晚的时候再开始处理,也要靠拉动一些公司的资源(来分担)。

这还是我远程工作的状态,当我人在谷歌的时候,每天可能要跟十几个不同的部门去高密度地对接和沟通。

我的心理准备是,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到这个项目正式面世或者正式发售到消费者手中,对我个人的时间来说确实是一个挺大的挑战。

当然量产也肯定也会有一些后续的问题,不过至少明年一季度产品面世是一个相对明确的时间。

Q:ProjectAura的出现意味着XREAL需要对产品线做一次重新的划分吗?

A:我们一直是有这两条产品线,空间显示和空间计算,针对个人用户和开发者/B端用户。

我们之前有款产品叫Air2Ultra,其实就是针对开发者和B端用户的,需要连接AR计算单元BeamPro使用。

但是BeamPro毕竟是一款C端产品,很多开发者和B端用户觉得它的的性能不够的,在这一点上我们获得过很明确的反馈。

ProjectAura是把空间计算能力又拉上了一个大的档次。

Q:那么当下XREAL内部对不同产品的价值排序有变化吗?我注意到XREAL的Reddit账号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Aura相比OnePro是一个“onebetter”的选择。有一些老用户也因此产生一些担忧?

A:我觉得对于开发者或者2B的客户来说,这句话非常正确,但这句话并不针对所有的客户。

你可以看你自己想要什么,是连接设备实现的显示体验?还是一套完整的3D全生态的体验?需求不同,选择不同。

但是对于开发者和B端客户来说,空间显示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所以说他们需要ProjectAura所代表的全功能的空间计算能力。

而且OnePro已经发布了,Aura要到明年一季度才能拿到,两款产品的的价位也完全不一样。目前Aura的售价还没定,但我可以说的是,它一定比OnePro贵。

随便举个例子,比如过红米发了一个2000块的新机,过几个月小米又发了一款Ultra新机定价1万,买红米的那个人会生气吗?我不觉得,因为两类消费者的需求就是完全不一样的。

Q:Aura因为搭载了AndroidXR能够获得包括Gemini在内的很多AI原生能力,但是这意味着国内官方渠道的用户很难用上?在国内能发售的产品,在AI这方面怎么办呢?

A:至少以目前的趋势来看,Gemini肯定是进不了中国的,国内和海外的AI就是分裂的。

所以整个AndroidXR未来在中国怎么发展?这件事情我也没有答案。Aura也肯定是先在海外去售卖和上市。

但我们一直在非常密切地关注AI的发展方向和一些产品能力。我也认同行业所说的观点“AI是AR最好的交互,而AR是AI最好的物理的载体”。至少对消费者而言,AI+AR这件事情的到来,可能会比人形机器人早很多。

但是同时我们也觉得,现在一些智能眼镜的产品体验还远远没达到真正堪称“AI眼镜”的程度。在对AI智能化程度、续航等问题都没有明确答案的情况下,XREAL不会贸然去做这样一个产品,因为这个市场上也不缺“AI眼镜+1”。

Q:很多智能眼镜品牌会选择接入一个国产的大模型来实现一些语音交互、翻译等等功能,现在很多国产大模型在一些榜单中也排名很高。你们好像没有做这样的尝试?

A:我们内部也在做一些这样的尝试,只是没有发这样的产品。但内部会出于评估的目的去接一下,看一下现在AI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如果产品化能做到什么水平,但确实还没有找到一个我们觉得体验足够好的一个产品。

我们更希望做的是真正好用的智能眼镜,而不是“先有AI再来适配眼镜”的AI外壳。因此,在没有形成真正有突破、有价值的体验之前,我们不会为了赶风口而贸然推出不合格的产品。

我们会继续密切关注国产大模型的进展,也欢迎能力领先的国产大模型团队展开深度合作,但一切都会基于产品价值和用户体验来做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