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做实“共享”文章 科研仪器“忙共享”换来成果“倍增效”
- 2025-09-17 17:04:01
- 700
津滨海讯(记者牛婧文)近日,市科技局组织完成了2025年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工作。此次,滨海新区共有8家单位“金榜题名”,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等4家新区单位评价结果为优秀,天纺标检测认证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单位评价结果为良好。其中,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天津科技大学“S-433D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案例获评优秀服务案例。
推动算力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当前,以超算为代表的先进算力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支撑,而是与数据、算法并驾齐驱的核心生产要素,被比喻为数字时代的“发动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
作为天津市超级算力领域的“领头羊”,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早在2014年就以当时世界领先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作为中心大型科研仪器对外开放共享。去年,算力与技术全面升级的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也踏上了开放共享服务全国的新征程。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正在以7×24小时、全年无休的工作状态对外提供服务。
在一次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合作的过程中,天河超算平台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全面融合自主超级算力、国产工业软件、产业生态资源等创新要素,打造出先进制造领域创新生态体系,有效支撑了该中心对于超大规模集中仿真计算的需求,先后解决仿真软件适配、效率测试、大规模资源调度等问题,助力某民机型号完成超3万个大规模飞机气动仿真计算。而通过开展这项合作,原本需要近5个月才能完成的仿真计算任务在1个月内就完成了。此举也让企业的研发效率提升近5倍。
“如今,天河系列平台每天完成超20000项计算任务,服务来自全国33个省级行政区近10000家重点科研、企业和政府机构,支撑取得超6000多项突出创新成果,并累计为企业新增经济效益近700亿元,园区聚集产值规模达200亿元,全面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据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系统部部长张健介绍,中心已构建有石油勘探、新材料、基因健康、工业设计与仿真、建筑与智慧城市等十余个专业化平台,应用领域覆盖生物医药、基因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脑科学等数十个领域。
谈及未来的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工作,张健表示,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将围绕“天河系列超算系统”展业拓市,积极探索新的领域方向,推动算力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同时,坚持创新驱动,以国家级创新平台等优势资源为支撑,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突破工业软件、生成式智能、生物医药与新材料等重大领域关键技术,通过“创新+创业”双轮驱动,加速算力、数据、智能等创新成果转化,同时探索实践产业基金、园区运营等模式。
打造成果转化闭环模式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子信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模式,早在2018年,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电子院”)就搭建起了高端光电子芯片创新中心、光电芯片检测中心、超智融合创新中心三大公共技术平台,并为平台配备了国际领先的大型设备仪器。同年,清华电子院成为“天津市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平台”仪器管理单位,研究院的大型仪器设备成为区域产业创新的关键支撑。
从先进的光电子器件研发设备,到顶级的光电芯片检测所需设备……多年来,清华电子院三大技术平台的仪器设备在有效支撑自身成果转化的同时,也面向全社会开放。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王鹏飞告诉记者,共享仪器设备的初衷是让大型仪器不再局限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自用,而是将服务对象延伸至全社会,满足各类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研发、中试、批量生产、工艺优化等多样化需求,深度赋能电子信息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在某光电领域企业中,压印母版制造中存在的工艺步骤复杂、制造精度不足、产品良率低及工艺周期长等问题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为了加快光电子芯片的研发与量产进程,这家单位来到清华电子院寻求帮助,依托该院高端光电子芯片创新中心的大型仪器设备展开技术攻关。
当时,为了解决企业难题和行业共性技术瓶颈,清华电子院高端光电子芯片创新中心开发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于一步电子束灰度光刻的压印母版超精密制造系统,突破了传统方案电子束光刻套刻多步加工工艺的限制。这套系统将加工精度的误差指标提升至纳米级,可以把加工周期从3个月压缩到1个月,实现了光电芯片复杂3D结构压印母版加工能力的自主可控,并成功应用于某头部企业AR智能眼镜产品中,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立项支持。这一成果不仅为国家重大研发任务的实施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也为区域光电子芯片领域的技术创新树立了标杆。
截至目前,清华电子院技术平台已累计开放电子束光刻机、电子束蒸发镀膜仪、探针台等大型仪器设备15台(套),设备年平均服务机时突破1700小时,研发生产产品50余种,服务领域涉及光通信、自动驾驶、增强现实、智能传感等终端市场。如今,已惠及超过600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并依托平台培养技术团队200余人,产生成果转化经济效益超2亿元,形成了颇具代表性的“仪器共享—人才培养—成果转化”闭环生态。
王鹏飞表示,未来,清华电子院将继续坚持需求导向、创新驱动、协同联动,瞄准公共算力服务、超高速通信芯片、智慧医疗等领域,加大科研设备资源投入,持续扩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范围,优化仪器设备共享机制,为清华大学电子信息学科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更坚实的工程化支撑,为科技型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进一步降低创新成本,让优质科研资源更好地赋能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发挥多学科综合性高校优势服务产业发展
在2025年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工作当中,天津科技大学“S-433D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案例获评优秀服务案例。该设备的年对外服务机时达300小时,显著提升了使用单位的产业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
据天津科技大学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负责人、天津科技大学现代分析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于璟琳介绍,“S-433D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是2013年该校生物工程学院采购的一台大型仪器设备,使用至今已经超过10年。该设备作为学院的大型仪器,为该校食品、化工、轻工等专业也提供了重要的科研支持。无论是天津市教委的大型仪器设备使用考核中,还是在校内考核中,其成绩始终保持优秀。
对于氨基酸产品生产企业——宁夏伊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来说,氨基酸分析仪就是发酵法生产氨基酸的核心分析工具,贯穿菌种开发、过程优化到终产品质控全链条。为了进一步提升发酵效率,这家公司找到了天津科技大学,希望借助“S-433D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为发酵法生产L-色氨酸的产业化提供助力。该仪器通过监测代谢物,指导基因工程改造,并快速筛选高产菌株,在工艺调控过程实时检测发酵液中L-色氨酸浓度及副产物,不仅提升了产率,还减少了原料浪费,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显著提升了该公司色氨酸产品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
于璟琳表示,天津科技大学作为一个拥有多学科的综合性高等学府,校内大型仪器设备涵盖食品、生物、轻工、海洋、化工、机械、自动化、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多专业。因此,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企业也是多种多样,每年签订的横向对外服务合同涉及的企业就超过了百家。
从促进降本增效到激发创新活力,再到优化配置、强化要素集聚,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对于滨海新区来说,无疑是打通区域协同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此举如同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任督二脉”,构建出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研发环境,从而有效带动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快步前行。
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滨海新区积极推进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做好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工作,有效降低创新门槛,打破科研机构间的壁垒,显著提高科研资源的利用效率,让设备在不同科研团队、企业间流转,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与企业的市场需求通过设备共享形成联动,从而持续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图片由超算中心、清华电子院、天津科技大学提供)
- 上一篇:田曦薇我生下来就是齐刘海
- 下一篇:林依晨产后个月就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