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车太重压坏马路?

  • 2025-07-16 16:24:52
  • 548

乐道L90的轻量化技术

谜底揭晓了!为什么李斌会给吴晓波说,电池越大车越重,马路都要被压坏。

原来并不是为小电池找补,而是因为乐道L90的轻量化做得太好了!

L90后驱版仅重2250kg,不仅比纯电大三排SUV要轻不少,也比增程/插混轻,甚至比一些燃油大三排SUV还要轻。这没天理了啊!明明有这么大一块电池压称呢,那它是如何做到这么轻的?

下图出现了“300公斤”这个数字,2250+300=2550,离这个数字最近的就是理想L9和理想i8,那么这大概是拿L90后驱版与理想i8标续版比较的数据吧?

与理想i8标续版相比,乐道L90轻了330公斤,可以提升动力性(零百加速-0.6s)、经济性(百公里电耗-0.75kWh/100km),还可以提升续航(30km)与操控性(转向响应好、侧倾小)。

当然,公平的比较方式,应该是拿L90四驱版(2360kg)与理想i8长续航版(2610kg),考虑到98kWh电池包多出13kWh电池容量对应的74.8kg,两个车型的实际差距应该是2610-2360-74.8=175.2kg,差距并不离谱。更何况,两车的详细配置还未公开,若是配置带来的重量差异还应该再扣除。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L90的85度电池确实有点东西,仅重440公斤。

能量密度达到了惊人的193.4Wh/kg。与理想i8的173.4Wh/kg相比,能量密度造成的差异就达到了50.7公斤。

那剩下的100多公斤从哪省出来,大概就是白车身、电驱系统、线束系统这三部分了。

这图上的数据我没算错吧? 如果有问题,帮忙指出一下,谢谢!

关于白车身提到了“轻量化系数”这个词。轻量化系数L=白车身骨架重量÷(静态扭转刚度×轴距×轮距),数值越小,说明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结构越轻。

欧洲白车身会议EURO CAR BODY(ECB)历年轻量化系数汇总如下图所示,平均水平在2.5至3.6之间徘徊。

去年的乐道L60的白车身系数做到了2.3,而乐道L90更上一层楼达到了2.12的惊人水平。

电车的轻量化,意义更大

在燃油车时代,轻量化一直是行业钻研的重点——车轻了就省油,这对能源安全和环保都有现实意义。进入电动车时代,轻量化的重要性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变得更关键。它不只影响能耗,更决定了一辆车的工程设计,是合理高效,还是结构臃肿。

重量的代价太大了。它不仅削弱动力性、提高能耗,对操控性也有致命影响。比如2024年的一次圈速测试里,380kW的四驱汉EV,竟然跑不过162kW的两驱高尔夫GTI。核心原因,就在于——太重了。

更棘手的是,一旦车变重,还会带来一连串连锁反应——必须不断“加料”去对冲新问题,结果越改越重,陷入“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死循环,工程就变得越来越被动。

比如,纯电车普遍比燃油车重几百公斤,车身也更高。为了维持接近的底盘质感,就得用更强的悬架、更宽的轮胎,这又带来额外重量和滚阻。为了保证动力,还得堆更大的电驱系统;由于整车更高,风阻也上来了。为了维持续航,不得不加更多电池……如此往复,负担只会越来越重。

反过来,如果从源头把车做轻、做低,局面就会完全不同。车轻了、风阻小了,能耗自然下降;续航变长后,就可以适当减少电池容量,进一步减重。这个过程就像“面少了去水,水少了去面”,越来越轻松,形成良性循环。这,才是掌握工程拐点的核心能力。

2024年以来,像小米SU7、小鹏Mona M03这样的车型,已经率先进入“轻上加轻、省上加省”的减负节奏,竞争优势逐渐显现。而早期NT1.0、2.0时代的蔚来车型普遍偏重,也是外界质疑李斌那句“电池越大车越重,马路都要被压坏”的关键背景 —— 哪有自己打自己脸的呢?

到了乐道L60,其实已经在技术路线层面彻底转向“减重优先”的正确方向。只是因为产品没有“一炮打响”,加上标配60度电池、能量密度仅138Wh/kg,这导致蔚来技术路线的变革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相比之下,L90可以说是新体系的完全体:白车身的轻量化系数更优;标配85度电池,能量密度达193.4Wh/kg;900V电驱系统带来更低能耗;再加上换电体系加持,这一套组合下来,它的85度电,真的能和别人家100度电池“掰掰手腕”。

目前大家看乐道L90,更多还是从性价比、配置等维度去评价。但其实,它背后的轻量化技术路径,同样值得行业认真对待。

在技术加速变革的当下,我们或许也该重新理解李斌那句“电池越大车越重,马路都要被压坏”。这不仅是一句调侃,更像是一种预示——蔚来的变革,可能不止是组织和管理层面的调整,更深层的,可能涉及整套技术体系、产品逻辑,甚至定价思路的重构。如此一来,即将到来的全新ES8同样值得关注!